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研究

-
【作 者】郑花 著
【I S B N 】978-7-5226-2329-0
【责任编辑】张玉玲
【适用读者群】本专通用
【出版时间】2023-12-01
【开 本】16开
【装帧信息】平装(光膜)
【版 次】第1版第1次印刷
【页 数】216
【千字数】219
【印 张】13.5
【定 价】¥77
【丛 书】暂无分类
【备注信息】
简介
本书特色
前言
章节列表
精彩阅读
下载资源
相关图书
因为地缘、历史、宗教与文化的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与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交流频繁,联系密切。“中国—东盟”是新时期中国与东盟十国在经济、贸易、教育和人文等领域广泛深入交流而形成的旨在推进相互间经济互利、政治互信、人文互动、机制互补的国际区域组织或机制,也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人们秉持共同的竞技体育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了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世界竞技体育运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历史地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竞技体育文化既表现出多样性,也具有相似性。那么,中国与东盟十国如何形成一种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以及其具有的内涵、要素、意义、特征、价值等是值得研究的竞技体育文化理论问题。将这一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可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共荣共享共赢”“和和美美”的命运共同体目标,也是竞技体育文化研究的现实问题。
本书以共同体理论、协同共生理论为基础,采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体育学方法尝试探索和论证中国—东盟区域竞技体育文化的实然与或然样态,解释与揭示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本质内涵、生发逻辑、形态特征、功能价值等问题,探讨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未来创新发展的理念、机制、路径与策略。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生发基础,主要包括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交流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框架;第三部分是对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内涵、特征、结构要素以及功能价值的全面分析;第四部分是关于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共生机制、路向选择和推进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是以竞技价值观为核心的,具有共同的竞技运动文化记忆、共同的竞技运动行为和共同的竞技运动精神的有序群体。
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本质上是竞技体育物质基础、组织制度、文化精神的总和。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包含着竞技运动文化记忆、竞技运动文化生活、竞技运动文化精神和竞技运动文化行为四个要素,并通过竞技个体、竞技群体、竞技价值、竞技精神、竞技环境、竞技规则、竞技行为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系统。
(2)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具有多元多样历时性特征和共时性特征。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交流具有天然的地理、历史与文化背景基础,其历史悠久。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交流基础广泛而厚实,竞技体育文化交流发轫于我国商周时期,繁荣于盛唐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竞技体育文化交流是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传播形式之一。
现当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政府、社会组织与民族竞技体育赛事是其竞技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既有竞技体育固有的属性,又具有文化共同体的属性。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是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在竞技体育领域形成的具有共同的竞技运动文化记忆、共同的竞技运动行为、共同的竞技运动精神的有序群体。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具有生物性与规则性、跨界性与共享性、地域性和非均衡性、多样性和多元一体相统一的历时性特征,以及整体性、规则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共时性特征。
(3)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有助于促进国家间的民族文化传承、国民竞技体育价值观和国家与城市的形象建构,有助于突破政治或意识形态领域藩篱,更有助于推进各成员国和区域内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广泛融合与共享。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每个成员或团体(社会群体)在共同竞技运动文化价值引领下,遵守相应的规则和秩序,并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群体。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实践价值体现为,在国家形象建构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友好,以体育赛事为传播载体的交往过程中开放包容,促进文化交流共荣共通,共同繁荣。对于满足共同体内各国、各地区民众健康、运动需求,推进竞技体育合作交流、文化教育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东盟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新秩序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4)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运行与发展建立在竞技体育物态、制度、精神和行为基础上,通过族群交流互鉴、区域整合与共享方式,以全球化时代发展愿景为导向的体育赛事共通共建与竞技体育文化合作。
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东盟亟待在已然形成的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基础上,创新与推进融合发展机制,增强本共同体内组织机构、社会成员、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多向联动与契合。以“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理念,促进中国竞技运动文化走进东盟各国,同时大力引进东盟优秀的竞技运动文化,创建国际区域性的竞技文化交流平台。推动竞技体育的深度融合,构建智慧竞技体育发展体系,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国际组织间采取联合行动支持健康理念与体育锻炼的交流和倡导,通过奥林匹克运动的引领作用来促进体育政策和行动的实施,是全球化时代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走向。
(5)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发展需要多边多维度的共同建设与推进。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是各国、各地区基于血缘、地缘、环境和精神的高度融合,在长期的竞技文化交流、传播、吸收、借鉴与共享中逐渐形成的。
实现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创新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竞技体育文化重塑区域双边或多边合作共赢机制,促进共同体区域内平衡协调发展;需要通过中国—东盟品牌建设提升共同体区域内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也需要基于共生共荣的跨文化共振和跨学科交叉,以全球化视野和人类学视角共建创新方案,实现共同体建设,以及基于共生理论探索区域赛事产业一体化开发路径,共同促进民族地区赛事文化产业共生共荣。
(6)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路向选择。
通过实现“一平台、两工程和三机制”建设,借助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品牌赛事建设、赛事产业一体化开发,实现区域内竞技文化共振,进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一个由组织机构、社会成员、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信息技术等结构要素相互联动、相互契合,更为合理、稳定且可持续的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体系。为此,还必须保持国际多方合作,增强共同体发展动力;完善制度与组织建设,推进共同体高度融合;打造竞技体育文化品牌,塑造核心城市形象;深度纳入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推动文化共同体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助推文化共同体发展;借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文化共同体发展。
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健康中国’战略下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规制研究”(项目编号:18TBY066)、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项目编号:PAPD)、202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中国—东盟体育赛事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批准号:21FTY009)研究成果。
前言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3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7
一、研究思路 7
二、研究内容 7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
一、研究方法 15
二、主要创新点 17
第一章 文献述评 19
第一节 文化共同体的基础理论文献述评 19
一、共同体理论文献 19
二、文化层次理论 20
三、共生理论 21
四、文化融合理论 22
第二节 竞技运动文化交流研究文献述评 23
一、竞技体育文化交流研究 23
二、游戏与竞技运动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26
三、文献小结 30
第三节 中国—东盟体育发展合作研究述评 32
一、中国—东盟民间竞技运动文化交流研究 32
二、中国—东盟文化合作与共同体发展研究 34
三、中国—东盟文化软实力与合作机制研究 37
第二章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生发基础 38
第一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关系 38
一、中国—东盟国家地缘关系 38
二、中国—东盟国际合作关系 40
三、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与使命 50
第二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交流的文化背景 54
一、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行进的竞技体育文化交流 54
二、新丝绸之路上竞技体育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入 59
第三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框架建构 66
一、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建构目标与原则 66
二、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结构要素诠释 70
第三章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内涵、特征 75
第一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内涵解读 75
一、科学内涵 75
二、价值承载/文化认同 77
三、交流融合 78
第二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多维呈现 80
一、竞技运动文化形态 80
二、竞技体育组织制度 87
三、竞技精神价值观认同 90
四、竞技运动记忆行为 97
第三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99
一、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特征映像原点 99
二、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历时性特征 107
三、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共时性特征 111
第四章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多元价值 115
第一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共生共荣共享 115
一、“族群或社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115
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下的行为建模 118
第二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促进国家形象建构 123
一、竞技体育赛事系统与国家形象建构 123
二、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形象建构 126
第三节 中国—东盟跨境竞技体育赛事的城市文化品牌提升 129
一、中国—东盟系列赛提升区域城市文化品牌的显功能 129
二、中国—东盟系列赛提升区域城市文化品牌的隐功能 131
第四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价值导向 132
一、推进国际组织协同合作 关注体育与健康 132
二、组织教育合作交流活动 促进学科间发展 133
三、构建体育外交国家战略 提升中国影响力 134
第五章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共生机制 136
第一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构筑机制 136
一、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生发展的基础内核 136
二、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生交流的历史选择 144
三、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147
第二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融合机制 149
一、族群认同:跨文化价值认同 149
二、交流互鉴:跨文化传播实践 151
三、多元共享:人—物—制度 152
四、社区整合:人—物—技术 153
第三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推进机制 155
一、搭建以体育赛事为媒介的赛事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平台 155
二、借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深化中国—东盟体育文化交流 156
三、构建“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新时代发展愿景 157
四、构建跨境体育赛事文化与跨境旅游文化共生发展新格局 157
第六章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路向选择 161
第一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运行思路 161
一、搭建“一平台” 161
二、推进“两工程” 162
三、构建“三机制” 164
第二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运行路径 167
一、共同体区域内平衡协调发展 167
二、跨境体育赛事品牌建设 169
三、基于共生共荣的跨文化共振 170
四、区域赛事产业一体化开发 171
第三节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的推进策略 174
一、保持国际多方合作 增强共同体发展动力 174
二、完善制度与组织建设 推进共同体高度融合 175
三、打造竞技体育文化品牌 塑造核心城市形象 175
四、深度纳入CAFTA合作 推动文化共同体发展 176
五、依托“一带一路”倡议 助推文化共同体发展 177
六、借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促进文化共同体发展 178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80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80
一、结构要素 180
二、形态特征 180
三、多元价值 181
四、运行机理 181
五、创新发展 182
六、路向选择 182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182
附录 184
附录Ⅰ 中国—东盟体育外交关系大事记(1952—2021年) 184
附录Ⅱ 代表性访谈专家及学者名单 186
附录Ⅲ 访谈调研实录图表汇总 188
参考文献 196
后记 203
- 零基础玩转国产大模型DeepSeek [徐永冰 张帅 编著]
- 网络工程师5天修炼(适配第6版考纲) [主编 朱小平 施游]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32小时通关(适用第4版考纲) [薛大龙]
-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32小时通关(适配第2版考纲) [薛大龙 刘伟]
- 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实训 [洪晓江 达则晓丽 钱波]
- 科技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实用教程 [李振华]
- 传统山水画论解读与实践 [陈钠 著]
- Python数据库编程 [主编 殷树友 邢 翀]
- 计算机基础实训指导 [主编 袁春萍 朱妮]
- 嵌入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字教材) [主编 胡娜 杨国勇 晏廷荣]
- Vienna整流器技术 [桂存兵 著]
- 变频器与伺服应用 [陈刚 叶云飞]
- 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 [汤琳 李敏]
- 炉边夜话——深入浅出话AI [汪建 著]
- 电商运营与管理 [钟肖英 陈潇]
-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主编 姜春磊 陈虹洁]
- 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 10+WPS Office)(微课版) [主编 石利平 田辉平 谢盛嘉]
- 人工智能应用 [主编 陈 萍 刘培培 陈孟军]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主编 刘志坚]
- 高级办公应用项目教程 [主编 屈晶 赵成丽]
- 微信小程序开发项目实战(微课版) [主编 黄龙泉 郭峰 朱倩]
- 企业档案工作实战宝典百问百答 [华俊 卢秀英 邵甜甜 著]
-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 [主编 唐继勇 叶坤 孙梦娜]
- 大学生创业基础 [主编 王丽莉 王 杨]
- 船舶辅机 [主编 王连海 于洋 姜淑翠]
-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主编 王丽莉 董宴廷]
- 系统架构设计师章节习题与考点特训 [主编 薛大龙 邹月平]
- 高校学生工作探索与实践 [郭亮 著]
- 大学生情商管理 [方雄 著]
- 2023年长沙市会展业发展报告 [主编 周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