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
【作 者】胡少维 著
【I S B N 】978-7-5170-0810-1
【责任编辑】李 炎
【适用读者群】本科
【出版时间】2013-06-14
【开 本】16开
【装帧信息】平装(光膜)
【版 次】第1版第1次印刷
【页 数】264
【千字数】328
【印 张】16.5
【定 价】¥49
【丛 书】暂无分类
【备注信息】
图书详情
简介
本书特色
前言
章节列表
精彩阅读
下载资源
相关图书
本书以理论分析为基础,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在遵循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寻求理论帮助、探求问题症结、努力解决问题的思路下展开。
全书共10章。包括绪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我国区域发展实践、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划调整、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竞争力、区域协调发展与政府绩效评估、区域协调发展与转移支付体系、区域发展水平测评、区域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经济学科专业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研究参考书,也可作为党政机关公务人员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感兴趣的社会公众参考。
无前言
绪论 1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0.2 研究思路与框架 3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
1.1 区域概念 5
1.2 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化及其发展趋势 6
1.3 典型区域经济理论 17
第二章 我国区域发展实践 22
2.1 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22
2.2 战略实施效果评析 30
2.3 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4
2.4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 39
2.5 区域政策已成为宏观调控政策中不可忽视的选项 41
2.6 “十二五”规划思路与重点 42
2.7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43
第三章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 49
3.1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49
3.2 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历程 55
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60
3.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64
3.5 “十二五”区域协调的新内涵 70
3.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72
第四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划调整 76
4.1 行政区划中的问题 76
4.2 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与意义 81
4.3 行政区划调整的目标 82
4.4 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则 82
4.5 区划调整思路 86
第五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竞争力 89
5.1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89
5.2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92
5.3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分类 97
5.4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本质 98
5.5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02
5.6 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04
5.7 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方法 109
5.8 区域竞争力是多维竞争 120
5.9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21
第六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政府绩效评估 124
6.1 绩效评估模式 124
6.2 国际经验借鉴 125
6.3 测评基本思路 130
第七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转移支付体系 132
7.1 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及概念 132
7.2 关于转移支付的研究 134
7.3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135
7.4 国外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经验与借鉴 141
7.5 中央与地方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完善 144
7.6 完善转移支付体系的几点建议 148
第八章 区域发展水平测评 151
8.1 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151
8.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154
8.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68
8.4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选择原则 169
8.5 综合评价的数学方法 169
8.6 国内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成果 172
8.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构建 173
第九章 区域发展规划 197
9.1 区域规划理论 197
9.2 区域规划的内涵、目的与基本内容 200
9.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制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5
9.4 区域发展规划模式 207
9.5 区域规划工作框架 212
9.6 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特征 214
9.7 区域发展规划的方法 216
第十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 217
10.1 利用法律手段促进区域协调 217
10.2 完善区域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 218
10.3 明确区域政策,培育市场体系 220
10.4 强化“经济导向”,协调利益主体关系 223
10.5 依靠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24
10.6 以民生为切入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25
附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描述 235
参考文献 252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0.2 研究思路与框架 3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
1.1 区域概念 5
1.2 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化及其发展趋势 6
1.3 典型区域经济理论 17
第二章 我国区域发展实践 22
2.1 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22
2.2 战略实施效果评析 30
2.3 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4
2.4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 39
2.5 区域政策已成为宏观调控政策中不可忽视的选项 41
2.6 “十二五”规划思路与重点 42
2.7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43
第三章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 49
3.1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49
3.2 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历程 55
3.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60
3.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64
3.5 “十二五”区域协调的新内涵 70
3.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72
第四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划调整 76
4.1 行政区划中的问题 76
4.2 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与意义 81
4.3 行政区划调整的目标 82
4.4 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则 82
4.5 区划调整思路 86
第五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竞争力 89
5.1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 89
5.2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92
5.3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分类 97
5.4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本质 98
5.5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02
5.6 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04
5.7 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方法 109
5.8 区域竞争力是多维竞争 120
5.9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21
第六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政府绩效评估 124
6.1 绩效评估模式 124
6.2 国际经验借鉴 125
6.3 测评基本思路 130
第七章 区域协调发展与转移支付体系 132
7.1 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及概念 132
7.2 关于转移支付的研究 134
7.3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135
7.4 国外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经验与借鉴 141
7.5 中央与地方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完善 144
7.6 完善转移支付体系的几点建议 148
第八章 区域发展水平测评 151
8.1 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151
8.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154
8.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68
8.4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选择原则 169
8.5 综合评价的数学方法 169
8.6 国内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成果 172
8.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构建 173
第九章 区域发展规划 197
9.1 区域规划理论 197
9.2 区域规划的内涵、目的与基本内容 200
9.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制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5
9.4 区域发展规划模式 207
9.5 区域规划工作框架 212
9.6 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特征 214
9.7 区域发展规划的方法 216
第十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 217
10.1 利用法律手段促进区域协调 217
10.2 完善区域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 218
10.3 明确区域政策,培育市场体系 220
10.4 强化“经济导向”,协调利益主体关系 223
10.5 依靠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24
10.6 以民生为切入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25
附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描述 235
参考文献 252
- 高职院校“德技并修·三育协同”的育人模式研究 [童世华 邓丹枫 彭韩柳依 周叶]
- 凉山脱贫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余滢 著]
-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研究 [郑花 著]
- 电子认证技术可信身份研究 [郭亓元 著]
-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李莎 著]
-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行为识别算法研究 [陈华锋 著]
- 粒子群算法在优化选取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尹浩 著]
- 风光水多能互补优化调度及风险分析研究 [刘为锋 郭旭宁 邢西刚 马彪 ]
- 海绵城市雨水花园可持续发展设计研究 [何茜 著]
- 典型替代燃料的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 [邢利利 著]
- 职前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研究—以云南为例 [侯阿冰 著]
- 氧化石墨烯在页岩陶粒高强轻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洪晓江 著]
-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唐敬伟 江娜 著]
- 新形势下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地方汽车产业集群升级实证研究 [张兆英 著]
- 化工分离技术与优化策略研究 [王婷婷 著]
- 广西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容婷 著]
- 南阳汉代画像石造型语言研究 [庞国华 著]
- 多维视域下的高校篮球教学创新研究 [张利超 李宁 著]
- 三峡梯级电站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 [姚华明 潘红忠 汤正]
- 农村新型社区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 [董洪清 蔡昌艳 马衍阳 徐学英]
- 第四代系统论:全息系统论—全息系统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高展 著]
- 海上风电工程专利导航与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研究 [戚海峰 贾献林 许丹海 著]
- 湖湘文化与交互艺术的融合创新 [徐英 尹志强 著]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王连海 马强 郭俊杰 刘刚]
- 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与经济开发协同发展研究 [毕雪燕 赵爽 著]
- 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探索研究 [张强 著]
- 基于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研究与实践—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主编 孙卫平 聂强]
-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 [杨帆 李小华 任雅琳 著]
- 光合细菌合成高价值物质的代谢研究 [刘淑丽 著]
- 媒体融合影响下的体育电视传播与价值开发策略研究——以世界杯/NBA为例 [赵晓琳 著]
关闭
打印
推荐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