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作 者】杨智勇 王海洋 著
【I S B N 】978-7-5226-0562-3
【责任编辑】石永峰
【适用读者群】
【出版时间】2022-03-20
【开 本】16开
【装帧信息】平装(光膜)
【版 次】第1版第1次印刷
【页 数】208
【千字数】211
【印 张】13
【定 价】¥72
【丛 书】新时代职教改革发展丛书
【备注信息】
简介
本书特色
前言
章节列表
精彩阅读
下载资源
相关图书
本书基于软件技术人才成长规律和软件技术人才岗位工作特点、要求,提出了“4S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全书共10章,阐述了“类上班制”创构背景、理论模型、“校企研”共同体构建、环境构建、资源构建、培养路径、考核评价、运行机制、案例及成效等内容,是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面向软件产业高端和高端软件产业培养“职业素养高、岗位技能精、创新意识强”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及理工科专业二级学院(系)院长(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参考书。
前 言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新阶段,软件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重塑经济新格局的核心基础,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我国软件产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力实现跃升。但是,我国软件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3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发展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总目标,即“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是驱动软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软件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自2013年起,在软件相关专业领域先后承担了《软件类专业“类上班制”培养方案》《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型项目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等6项省部级教改课题,研究拟定了高职校企合作“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实践方案,并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方案切实可行,产生了突出的育人成效、显著的服务效应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
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软件类专业创新发展,我们编写了本书,共分10章,包括创构背景、理论模型、“校企研”共同体构建、高职软件类专业学习环境构建、高职软件类专业教学资源构建、高职软件类专业培养路径构建、高职软件类专业考核评价构建、“类上班制”运行机制、“类上班制”实践效果以及总结展望,系统地阐述了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新范式。
本书由杨智勇、王海洋主笔,参与编写的有刘宇、蔡庆、舒劲秋、欧明辉、廖清科。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及兄弟院校老师们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希望本书能够为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培养“职业素养高、岗位技能精、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受研究条件、自身水平与时间所限,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 者
2022年2月
前言
第1章 创构背景 1
1.1 政策背景 1
1.1.1 2000年以前 1
1.1.2 2000—2010年 2
1.1.3 2011—2020年 6
1.1.4 2021年 8
1.2 软件产业发展人才诉求 10
1.2.1 软件产业发展回顾 10
1.2.2 软件产业人才需求 14
1.3 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困惑与探索 18
1.3.1 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探索 18
1.3.2 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校企研”协同育人探索实践 21
1.3.3 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卓越班模式”探索实践 24
第2章 理论模型 27
2.1 理论基础 27
2.1.1 现代学徒制理论 27
2.1.2 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融合理论 31
2.2 设计思路 37
2.2.1 “校企研”共同体 37
2.2.2 “教学做”一体化 40
2.2.3 产学研创 43
2.3.4 类上班制 47
2.3 模型构建 54
2.3.1 要素阐释 54
2.3.2 结构分析 55
第3章 “校企研”共同体构建 59
3.1 校企合作基础 59
3.1.1 校企阶段 59
3.1.2 校研阶段 60
3.1.3 校企研阶段 69
3.2 构建“三融合”合作育人机制 75
3.3 打造“三平台”职业能力发展环境 76
3.4 重构“三阶段”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 77
3.5 校企研合作运行机制 79
3.6 实践成效 87
第4章 高职软件类专业学习环境构建 91
4.1 课内学习环境构建 96
4.2 课外学习环境构建 101
第5章 高职软件类专业教学资源构建 103
5.1 共建开发资源 103
5.2 共建软件类专业“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方案 106
5.3 搭建“自研+第三方”的教学云平台 110
5.4 打造“三平台”职业能力发展环境 111
5.5 共同打造校内外实践基地 112
5.6 共建混编师资团队 119
第6章 高职软件类专业培养路径构建 122
6.1 培养路径构建思路 122
6.2 高职软件类专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内涵 124
6.3 构建“分层、分类、分段”培养方法 125
6.4 构建“分模块、个性化”课程体系 126
第7章 高职软件类专业考核评价构建 149
7.1 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基础 149
7.2 考核评价的方法建构 153
7.3 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 161
7.4 典型案例 164
第8章 “类上班制”运行机制 170
8.1 “类上班制”实施步骤 174
8.2 “类上班制”政策保障 179
第9章 “类上班制”实践效果 182
9.1 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新理念 182
9.2 服务专业群能力凸显 185
9.3 校内外影响力逐步扩大 189
第10章 总结展望 192
10.1 经验总结 192
10.2 未来探索 194
- 2023年长沙市软件业发展报告 [主编 肖玉朝 胡伏湘]
- 高职院校“德技并修·三育协同”的育人模式研究 [童世华 邓丹枫 彭韩柳依 周叶]
- 凉山脱贫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余滢 著]
- 中国—东盟竞技体育文化共同体研究 [郑花 著]
- 软件评测师备考一本通 [张洋洋 编著]
- 电子认证技术可信身份研究 [郭亓元 著]
-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李莎 著]
-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行为识别算法研究 [陈华锋 著]
- 粒子群算法在优化选取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尹浩 著]
- 软件测试(微课版)(第二版) [郑小蓉 万国德]
- 风光水多能互补优化调度及风险分析研究 [刘为锋 郭旭宁 邢西刚 马彪 ]
- 海绵城市雨水花园可持续发展设计研究 [何茜 著]
- 典型替代燃料的低温氧化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 [邢利利 著]
- 职前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研究—以云南为例 [侯阿冰 著]
- 氧化石墨烯在页岩陶粒高强轻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洪晓江 著]
-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唐敬伟 江娜 著]
- 新形势下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地方汽车产业集群升级实证研究 [张兆英 著]
- 化工分离技术与优化策略研究 [王婷婷 著]
- 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应用 [主编 王明超 芦娅云]
- 广西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容婷 著]
- 南阳汉代画像石造型语言研究 [庞国华 著]
- 民航客舱服务实用英语教程 [主编 田静 徐亚玲]
- Python数据分析 [主编 冯志辉 赵磊 李放]
- 多维视域下的高校篮球教学创新研究 [张利超 李宁 著]
- 三峡梯级电站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开发 [姚华明 潘红忠 汤正]
- 工程数学 [主编 郭立娟 王海]
-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主编 刘 军 杨国龙 刘天成]
- MySQL数据库项目式教程 [陈亚峰]
- 农村新型社区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 [董洪清 蔡昌艳 马衍阳 徐学英]
- 第四代系统论:全息系统论—全息系统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高展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