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性纲要

-
【作 者】主 编 张丰瑞
【I S B N 】978-7-5084-9612-2
【责任编辑】李炎
【适用读者群】本专通用
【出版时间】2012-04-27
【开 本】16开
【装帧信息】平装(光膜)
【版 次】第1版第1次印刷
【页 数】316
【千字数】345
【印 张】19.75
【定 价】¥34
【丛 书】暂无分类
【备注信息】
简介
本书特色
前言
章节列表
精彩阅读
下载资源
相关图书
社区教育作为面向社会的大众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则是使社区教育走向规范、成熟的实现形式。
在全书的111个专题内容中,普适性教育类:23个,占21%;家庭教育类:31个,占28%;社区活动类:24个,占22%;统筹城乡类:11个,占10%;川西特色文化类:14个,占12%;休闲文化类:8个,占7%。在专题内容的设计中,突显了“两特三化”的显著特点(特殊人群、特殊家庭、川西文化、区域文化、节庆文化),力求作到普适教育和特殊教育相融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沟通,城乡文明与传统文化相承接,多种学习形态和不同学习人群相互协调的学习生态系统。
体例创新。分为社区居民、社区家庭、社区活动、城市特色四部分,体现以人为核心,家庭为基础,活动为纽带,城市为依托,由点及面,依次推进,逐级放大的“人本主义”构建模式。
结构突破。以四篇导论为引领,在专题的五要素(即课程背景、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构建模式中,增加了大量的鲜活案例,引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法,以便大家学习借鉴。
地域特色。以统筹城乡,川西特色文化为主导,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普适性培训为基础,集学习文化、区域特色教育为一体,呈历史与现实,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多元融合形态。
专题设计。突显了“两特三化”(特殊人群、特殊家庭、川西文化、区域文化、节庆文化)的特点,力求打造普适教育和特殊教育相融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沟通,城乡文明与传统文化相承接,多种学习形态和不同学习人群相互协调的学习生态系统。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要求,明确了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的目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面向社会的大众教育,既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当前,我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目标,大力加强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形成了由中心城区普及社区教育,辐射引领全域城乡社区教育整体发展的工作格局。在社区教育服务机构建设上,形成了以成都市社区大学和19所社区教育学院为主体、315所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1175所社区(村)社区教育工作站为基础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理念必然要求社区教育进入全面提升阶段。通过优化公共教育平台,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内涵,打造品牌,不断深化城乡的社区教育,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优化市民的知识结构,增强市民的文化修养,拓展市民的现代化视野,让市民追求高尚的行为准则、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品位。在这一方面,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则是使社区教育走向规范、成熟的实现形式,打造不同类别、风格多样的社区课程,是对当前社区中开展的普适教育、特色教育,以及地域文化、区域精神的提炼和固化。在2011年度末,成都社区大学推出的《成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性纲要》一书,则是在这方面成为了我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先试先行者,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肯定。
感谢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使得本书呈现出以下特色。一是体例创新。本书分为社区居民—社区家庭—社区活动—城市特色四部分,体现了以人为核心,家庭为基础,活动为纽带,城市为依托,由点及面,依次推进,逐级放大的“人本主义”构建模式。二是结构突破。以四篇导论为引领,在专题的五要素,即:课程背景、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构建模式中,增加了大量的鲜活案例,引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法,以便大家学习借鉴。三是有地域特色。本书以统筹城乡,川西特色文化为主导,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普适性培训为基础,集学习文化、区域特色教育为一体,呈历史与现实,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多元融合形态。在专题内容的设计中,突显了“两特三化”的特点(特殊人群、特殊家庭、川西文化、区域文化、节庆文化),力求作到普适教育和特殊教育相融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沟通,城乡文明与传统文化相承接,多种学习形态和不同学习人群相互协调的学习生态系统。
我们期盼,充分发挥本书在社区教育课程实践中的引领作用,以管理创新为切入点,以文化创新为借力点,以文化与教育的相互融合为生长点,加大投入,有序地推进我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在不同层级上的全面发展。
序言
第一部分 社区居民的文明与素养
导论 1
第一章 社区居民环境文明素养篇 3
第一节 和谐社区建设 3
创新社会管理 普施人生关怀 3
新市民教育 5
社区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 8
第二节 社区居住道德文明 11
邻里和谐与生命教育 11
邻里互助与社区关怀 14
第二章 社区居民文明礼仪素养篇 17
第一节 公共场合礼仪 17
现代社区礼仪 17
职场礼仪和规则 19
第二节 特殊礼仪 21
国际涉外礼仪交往常识 21
城市社区宗教礼仪 24
第三章 社区居民职业素养篇 27
第一节 职场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27
职场管理者用人艺术 27
职场项目管理技巧 30
第二节 社区居民的职业培训 33
成功创业的基本理念 33
职场求职指导 35
第四章 社区居民信息素养篇 39
信息素质教育的提升策略——建立各种网上学习圈 39
市民学电脑 数字育终身 42
第五章 社区居民法律素养篇 46
第一节 努力学法 提升法治理念 46
法治建设与乡规民俗 46
法律援助直通车 49
第二节 有法必依优化法律环境 52
对特殊人群的特别关爱 52
社区矫正指导 55
法律维权进社区 58
第六章 社区居民道德素养篇 61
职业道德面面观 61
社会公德教育进社区 64
家庭美德是构建幸福家庭的基础 67
第二部分 社区居民家庭管理
导论 71
第一章 住宅与居室篇 73
第一节 居家舒适性布局 73
绿色建筑幸福家 73
现代家庭的居室装修 74
现代家庭居室的四大空间布局 77
第二节 居室美化 78
现代家庭居室的色彩搭配 78
现代家庭居室绿化 80
第三节 节能家居与生活方式 82
社区家庭自觉践行节电低碳的生活方式 82
节约用水,呵护家园 85
第二章 家庭健康篇 87
第一节 膳食营养与健康 87
婴幼儿膳食营养与健康 87
青少年膳食营养与健康 89
中老年膳食营养与健康 90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92
体育运动损伤及预防 92
体育锻炼与人格塑造 95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97
第三章 学习型家庭篇 100
第一节 常规学习 100
子女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100
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 102
第二节 专业性学习 105
生命的质量需要用学习来锻铸 105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专业 108
第三节 兴趣学习 110
关爱童心 导之以学 110
拓展兴趣 丰富人生 113
老有所学 不懈追求 115
第四章 家庭事务篇 117
第一节 家庭事务分工与协调 117
和谐家庭的协调艺术 117
家庭事务巧分工 119
第二节 子女教育 122
叛逆期孩子的教育策略 122
克服单亲阴影,加强子女教育 125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策略 128
第三节 家庭的理财与投资 131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家庭理财入门 131
科学理财——家庭理财工具面面观 133
第五章 家庭安全篇 136
第一节 家庭安全隐患 136
居家安全常识 136
家庭食品药品安全 138
第二节 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 139
突发火灾事故演练 139
校园外来暴力侵害应急演练 141
第三部分 社区活动
导论 145
第一章 社区建设篇 147
第一节 学习型社区建设 147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策划
——倡导全民终身学习,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147
学习型团队是如何炼成的 150
社区家庭读书藏书交流活动 152
第二节 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 155
社区共建主题系列活动 155
社区学习共同体主题系列活动 158
第二章 社区社团活动篇 161
第一节 民间社团的组织 161
“党建引领社团”主题系列活动 161
社区社团建设和服务活动 164
第二节 民间社团的运行 166
社区睦邻文化交流系列活动 166
社区服务型社团系列活动 168
社区文艺型社团系列活动 171
第三章 社区文化篇 174
第一节 社区文娱活动 174
书画艺术欣赏与活动 174
音乐舞蹈艺术欣赏与竞技比赛 176
茶艺展示与茶道养生 179
摄影技巧学习 181
第二节 区域文化活动建设 183
社区学习节 183
社区文化艺术节 186
社区邻里节 189
社区特色产业文化节 192
社区体育健身运动节 194
第四章 社区服务篇 197
第一节 社区关爱服务 197
关爱残疾人,构建和谐社区主题活动 197
敬老爱老,让夕阳无限好主题活动 200
心灵鸡汤送社区——关爱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203
第二节 家政服务 205
社区商业企业冠名——家政服务周活动 205
订单保姆进社区——对社区保姆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07
第四部分 成都地域特色
导论 211
第一章 蜀国文化篇 213
第一节 古蜀文明的积淀与追思 213
灿烂的古蜀文明 213
李冰与都江堰 215
文翁兴学与汉代蜀地文化 218
第二节 汉唐蜀地文化的传承与光大 220
青城山与道教文化 220
武侯祠与三国文化 223
杜甫草堂与唐代诗歌文化 225
第三节 近古四川经济文化的繁荣与流变 228
纸币“交子”与宋代四川的经济繁荣 228
印刷业发达与蜀学之盛 230
移民城市与地域文化 233
第二章 田园文化篇 237
第一节 自然风貌 237
川西平原的今世与未来 237
秀丽多姿的名山大川 240
纵横阡陌的河流湖泊 242
第二节 城市景观 245
商业街景话文明 245
成都故里寻记忆 248
第三章 休闲文化篇 251
第一节 饮食文化 251
正宗川菜见成都 251
药膳食疗养生面面观 253
麻辣鲜香的蜀地火锅 256
第二节 农家乐文化 258
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农家乐 258
春季钓鱼技术 261
第三节 娱乐文化 263
川剧的传承与赏析 263
品味茶馆文化 体验百味人生 266
酒吧文化鉴赏 268
第四章 统筹城乡篇 271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建设 271
土地存贷、房屋和林权抵押——生产要素市场化的尝试 271
公共服务的均衡——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探索 274
三会议事机构——村级治理机制民主化的搭建 276
第二节 全域成都的区域特色文化 279
茶人文化教育 279
龙泉国际汽车城文化 281
青白江区老工业城的凤凰文化 284
龙泉洛带客家文化 287
成华“赵氏剪纸”的特色与观赏 290
郫县“蜀绣之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93
温江兰花特色产业文化 296
崇州市怀远藤编文化课程 299
编后记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