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

简介
本书特色
前言
章节列表
精彩阅读
下载资源
相关图书
本书是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中唯一一本如此全面、系统地单独介绍国内外两大主流网络设备品牌——Cisco和H3C的交换机各主要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的配置手册工具图书。全书分为21章,主要介绍Cisco和H3C交换机的CLI使用方法、二层/三层接口配置与管理、交换机堆叠/集群配置与管理、端口镜像(在Cisco交换机中称为SPAN和RSPAN)、VLAN配置与管理、ACL配置与管理、路由配置,以及Cisco交换机中的IOS文件系统、配置文件和映象软件复制、上传、下载更新和管理方法,VTP/MST配置与管理方法,IOS和CatOS系统交换机恢复方法。全书中所涉及的每一条命令几乎都有详细的解释和应用示例,对于像交换机堆叠、集群、二层/三层接口配置、VLAN、STP、MST、ACL、配置文件和映象软件恢复等主要功能更是有许多各方面的综合应用示例介绍。
本书采用用户手册编写方式,综合比较两大品牌的主要功能配置方法,目的就是让广大读者从思路上全面、系统地掌握交换机各主要功能的配置与管理方法。
本书既是目前自学读者系统、全面、深入学习Cisco和H3C两大主流品牌交换机配置与管理方法的首选工具图书,又是目前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选择真正全面、系统地介绍两大主流品牌交换机各主要功能配置与管理教材图书的唯一、最佳选择。
1.走出误码区,从学习规律出发
在网络设备配置类图书方面,许多人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只有全应用案例的才实用。也许你有过类似的经历,你看了多本案例类设备配置图书,但最终的结果是越看越糊涂,越觉得心里没底,甚至根本看不懂;尽管心里知道一些功能配置命令,但遇到实际配置任务时仍然无从下手;明明是照着书上配置的,怎么老是配置不成功,甚至出现错误提示,……。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不能从这类纯案例类图书中学到全局、通用的配置思路和方法,不能学到针对各种不同系列,不同型号产品的全面、系统的配置与管理方法所致。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通用的配置方法都没掌握,如何能看得懂、用得上那些极具个性化的大型应用案例呢?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单独介绍Cisco和H3C两大品牌交换机设备的主要功能深入技术原理、配置与管理方法,集用户手册和综合案例类工具图书特点于一身的大型工具图书。充分考虑了初、中级读者的实际学习和应用需求,从最基础的各主要系列、型号产品技术、通用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入手,然后逐步深入,介绍各种主要功能的综合应用示例,使本书达到真正的全面、系统的效果。
2.第一本全面囊括技术原理、基础配置和应用案例的大型纯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图书
全书近千页篇幅,除了介绍了Cisco和H3C各主要系列和型号交换机主要功能的深入技术原理外,还包括丰富的功能配置思路、方法介绍,以及大小示例千个以上,几乎涉及书中介绍的所有功能配置命令和综合应用,给读者一个全方位的技术原理、通用配置与管理方法、个性综合应用案例无缝链接的学习平台。无论您是初学网络设备配置的准网管,或者你是想系统地学习一个当前各主流型号交换机技术、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的有一定经验的网管,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您想要的。
3.注重思路,拒绝直译
本书中的主要内容都来自第一手的Cisco和H3C产品配置文档,但并不是直接翻译和照搬。在组织这些内容时,笔者还对各不同系列、不同型号的相同功能配置命令和方法进行了类比,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注意这些细小的区别,以免在实际配置工作中错误地照搬配置命令和方法。同时在介绍每一项具体功能配置时,都详细地给出了通用的配置思路和方法解析,目的就是想读广大读者从中真正掌握产品功能配置的原理,而不是具体的一条条命令。因为只有掌握了配置原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灵活应用这些配置命令和方法
4.国内最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
为了方便解答读者在看书后的提问,以及与其他读者交流学习和工作心得,笔者提供了国内最全面、最系统的服务体系,包括11个分不同地区的读者服务QQ群、2个专业IT媒体专家博客,2个读者交流技术圈,1个学生大本营和网上培训班。详情参见:winda.blog.51cto.com。专门的网站也在制做之一。
如果你没有系统地学习过Cisco和H3C各主要系列交换机的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请选择本书;
如果你对以前所买过的集成式或者纯案例的网络设备配置图书有任何不满,请选择本书;
如果你一直希望有一本像用户手册式的Cisco交换机中文配置手册,请选择本书;
如果你想要详细了解不同系列中同一功能的配置命令和方法,请选择本书;
如果你需要一本交换机设备配置与管理速查工具图书,请选择本书;
如果你一直期待笔者的这本图书上市,请选择本书。
如果你已系统地学习了Cisco和H3C交换机的配置和管理方法,请不要选择本书;
如果你一直喜欢看英文原版图书,请不要选择本书;
如果你已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请不要选择本书。
编写动机
近几年来,对于网络设备方面的图书我一直比较关注,特别是Cisco自己编写的。但发现国内这类图书一直在向两个极端化方向发展,即要么太简单,要么太过于复杂。
太简单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内原创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类图书把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甚至同时包括了Cisco和H3C两大主流品牌)写进一本书,多则600来页,少则300来页。我想凡是了解网络设备的读者朋友都肯定知道,不要说包括两大品牌,就是一本书只写一个品牌的3类设备,也是不可能讲得清楚的,因为每一类设备中包括多个主流系列,甚至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如Cisco交换机中的IOS和CatOS),分摊在每个系统、每一主流系列、每一类设备的可用篇幅就非常少了。这样一来,在这样一本书中就基本上只能讲一些几乎在每本书中都有介绍的“大路边”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读者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系统地学习,更不可能对各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
而过于复杂则主要体现在Cisco自己编写的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类图书。Cisco的书现在走认证方向,它的绝大多数图书都是在为它的CCNA、CCNP、CCIE等认证服务的,所以绝大多数图书只是单独介绍它的某一个认证中的某一门课程内容。而这其中有许多内容对于非考证读者来说不是必需的。另外,Cisco自己编写的书基本上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受限于译者的水平和语言阅读习惯的不同,图书内容质量可能参差不齐。
所以,笔者一直有一个愿望,即写几本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设备类图书。但我追求的写作方式是用户手册式的,读者在需要配置什么功能时,能迅速地从书中查到对应系列、型号的相应功能配置与管理的通用方法。再者,目前广大读者最缺乏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配置方案,而是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各种设备的主要功能的通用配置思路和方法。只有掌握了通用的配置和管理思路这一根本,读者才可能看得懂那些方案,才能灵活应用这些具体方案,才能自己根据本公司的实际网络环境和应用需求配置相应的设备配置与管理方案;否则看再多的配置方案,最多只是认识了几个命令格式和功能,并不能灵活地把方案中的配置方法和命令应用到自己公司的实际方案中。况且同一功能在不同系列,甚至不同型号中的命令格式、配置思路都可能不一样。任何方案都具有个性,而不是通用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案例型的图书就没有用,而是认为对于还没有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的初、中级读者来说意义不大,这类图书更适用于对相应领域已有深入掌握的中高级读者阅读。
由于前几年几大系列丛书的编写任务非常繁重,所以一直没能真正动笔写这样的图书。而现在,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写这样一套书,因为读者对我的这种写作方式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认可。读者的期待就是作者的动力,也是作者的荣耀,所以笔者把原计划的其他两个系列搁下,写下了第一本专门的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图书《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后面的路由器和防火墙也将各用一本书来写。
主要特色
本书是截至目前为止,笔者花在单本图书上编写时间最多(近一年时间)的一本书,也是笔者自己认为最值得期待的图书之一。本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全面、系统
这是笔者写书的最主要追求,是笔者所著图书的最主要特色,也是数十万读者首肯和几十家高校选用我所著图书作为教材的重要理由。本书介绍几乎所有在中型企业中所要用到的交换机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包括配置文件和映象软件的管理、交换机配置文件和映象软件的恢复、二层/三层接口的配置与管理、交换机堆叠/集群的配置与管理、VLN/STP/MST配置与管理、SPAN/RSPAN配置与管理、路由配置、ACL配置与管理等。尽管因为篇幅限制,还有一些在中小型企业中比较少用到的功能(如BGP、IGRP、IS-IS等路由配置,IEEE 802.1X/RADIUS等安全认证配置与管理,QoS配置与管理等)没有在本书中介绍,但总体上来说,书中所介绍的内容仍是相当全面、系统的。
通用性
本书采用的是各功能通用配置/管理思路和方法的介绍方式,区别于具体案例型图书。本书所介绍的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具有通用性,适用于所有具体的应用方案。这种编写方式是初中级读者最需要,也是最必需的。
实用性
尽管本书不是以具体的大型案例进行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介绍的,但是几乎每条命令和功能都介绍了许多应用示例。书中大大小小的示例起码达上千个,目的就是让读者朋友充分理解各命令和功能的使用方法。
阅读和学习方法建议
本书中的各命令(包括可选项和关键字)都是以粗体字格式突出显示的,而参数变量则是以斜体字格式显示的,目的就是方便读者掌握各命令格式中哪些是必需或者可选项格式,哪些是对应的可用参数。
本书示例都以特殊格式(含底色)框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知道相应功能配置与管理示例中哪些是全部的代码。
另外,在本书中也有一些文字是以粗体字突出显示的,那是为了引起读者格外注意的部分。
在学习本书时,有条件的可以在实际的交换机系列或型号中练习,没有条件的可用相应的模拟器模拟练习。建议大家分章个个击破,每章至少看两至三遍,第一遍粗看,不进行实操练习;第二遍细看,要求跟着书在实际设备或者模拟器上练习;第三遍粗看,主要是看那些前两遍中没有理解或者没有掌握的内容,以及重点理论、重要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
本书由王达主笔并统稿,参加编写、校验和排版的人员有:何艳辉、王珂、沈芝兰、马平、何江林、刘凤竹、卢京华、周志雄、洪武、高平复、周建辉、孔平、尚宝宏、姚学军、张磊、刘学、李翔、王娇、李敏、吴鹏飞、宋希岭、刘中洲、潘朝阳、刘伟、曾平辉等,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并且时间非常紧,尽管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校验,但书中还可能存在一些疏漏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万分感谢!
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笔者博客(http://winda.blog.51cto.com、http://blog.csdn.net/lycb_gz)、学生大本营(http://student.csdn.net/space.php?uid=2334)、11个专门的读者服务QQ群(21576699、17201450、21566766、32354930、5208368、13836245、4789821、73417650、57828783、17838740、54435786,每人只能加入自己当前所在地区对应的一个读者群),我们都将尽量及时为大家解答。
编 者
2009年4月
第一篇 Cisco Catalyst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第1章 Catalyst交换机的CLI访问和使用 2
1.1 使用基于CLI的设置程序配置交换机 3
1.1.1 交换机的连接 3
1.1.2 配置仿真终端软件 3
1.1.3 交换机的初始化配置 4
1.2 使用IOS系统的CLI 6
1.2.1 理解IOS命令模式 6
1.2.2 理解IOS帮助系统 8
1.2.3 理解缩写命令 9
1.2.4 理解命令的no和default选项 9
1.2.5 理解CLI错误消息 10
1.2.6 使用配置日志 10
1.2.7 使用IOS命令历史 13
1.2.8 使用IOS编辑特征 14
1.3 访问IOS系统CLI 16
1.3.1 配置Telnet访问IOS系统CLI的密码 16
1.3.2 访问IOS系统CLI 17
1.4 使用CatOS系统CLI 18
1.4.1 CatOS系统CLI概述 18
1.4.2 访问CatOS系统CLI 18
1.4.3 使用CatOS CLI 19
1.4.4 指定模块、端口、VLAN和MAC地址 20
1.4.5 使用CatOS系统CLI命令帮助 21
第2章 Cisco Catalyst交换机IOS文件系统管理 24
2.1 Catalyst交换机网络操作系统 25
2.1.1 Catalyst交换机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25
2.1.2 CatOS与IOS基本特性比较 25
2.1.3 Cisco IOS系统简介 27
2.2 Cisco IOS文件系统 27
2.2.1 显示可用的文件系统 28
2.2.2 设置默认文件系统 29
2.2.3 显示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信息 30
2.2.4 改变当前工作目录 30
2.2.5 创建和删除目录 31
2.2.6 复制文件 31
2.2.7 删除文件 32
2.2.8 创建、显示和提取文件 32
2.3 Cisco IOS配置文件 34
2.3.1 IOS配置文件概述 34
2.3.2 创建和使用配置文件指南 34
2.3.3 通过使用文本编辑器创建配置文件 35
2.3.4 通过使用TFTP复制配置文件 35
2.3.5 通过使用FTP复制配置文件 37
2.3.6 使用RCP复制配置文件 39
2.3.7 清除配置信息 42
2.3.8 替换和回滚配置 42
2.4 Cisco IOS映象 44
2.4.1 映象在交换机中的位置 44
2.4.2 在服务器或者Cisco网站上的映象
文件格式 45
2.4.3 使用TFTP复制映象文件 45
2.4.4 使用FTP复制映象文件 48
2.4.5 使用RCP复制映象文件 50
2.4.6 从一个交换机堆叠成员中复制映象
文件到另一个成员中 52
2.4.7 软件映象重载计划 53
2.5 恢复IOS Catalyst 4500/4000系列交换机 54
2.5.1 正常工作模式 54
2.5.2 从ROMmon模式恢复连续启动的
交换机 55
2.5.3 从ROMmon模式恢复中断或者丢失
映象的交换机 60
2.6 从启动失败中恢复CatOS交换机 66
2.6.1 恢复Catalyst 4500/4000/2948G/
2980G/4912G交换机 66
2.6.2 恢复带有Supervisor Engine I/II/IIG/IIIG
的Catalyst 5500/5000和 Catalyst 2926
交换机 67
第3章 Catalyst交换机基础配置 70
3.1 Cisco交换机的启动配置 71
3.1.1 理解交换机的启动过程 71
3.1.2 分配交换机信息 71
3.1.3 理解基于DHCP的自动配置 72
3.2 配置基于DHCP的自动配置 74
3.2.1 配置DHCP服务器概述 74
3.2.2 配置DHCP数据库代理或禁止冲突日志 75
3.2.3 配置DHCP地址池 76
3.2.4 排除地址 78
3.2.5 配置手动绑定 79
3.2.6 配置TFTP服务器 80
3.2.7 配置DNS服务器 80
3.2.8 配置中继设备 81
3.2.9 获取配置文件 81
3.3 配置DHCP自动配置和映象更新功能 82
3.3.1 配置DHCP自动配置(仅适用于配置
文件下载) 82
3.3.2 配置DHCP自动映象更新(适用于
配置文件和映象下载) 83
3.3.3 配置客户端交换机 84
3.4 交换机基本参数配置 85
3.4.1 使用配置模式来配置交换机 85
3.4.2 校验运行配置设置 85
3.4.3 保存运行配置设置到启动配置文件中 86
3.4.4 查看NVRAM中的启动配置 87
3.4.5 配置默认网关 88
3.4.6 配置静态路由 88
3.5 配置特权命令的访问 89
3.5.1 设置或者改变静态使能(Enable)密码 90
3.5.2 使用使能密码和使能加密命令 90
3.5.3 设置或者改变特权密码 90
3.5.4 加密密码 91
3.5.5 配置多个特权级别 91
3.6 IOS和CatOS交换机系统信息配置比较 93
3.7 Catalyst交换机管理IP地址配置 96
3.7.1 管理接口类型 96
3.7.2 Catalyst 4500/4000/5500/5000/6500/6000
管理接口基础 97
3.7.3 在运行CatOS系统的Catalyst 4500/
4000/5500/5000/6500/6000 交换机上
配置sc0接口 98
3.7.4 在运行CatOS系统的Catalyst 4500/
4000/5500/5000/6500/6000 交换机上
配置sl0接口 100
3.7.5 配置运行CatOS的Catalyst 4500/4000
交换机me1管理以太网接口 101
3.7.6 为运行IOS软件的Catalyst 4500/4000
系列交换机配置管理接口 105
3.7.7 为运行IOS软件的Catalyst 6500/600
交换机配置管理接口 106
3.7.8 为二层固定配置交换机配置管理接口 108
3.7.9 为Catalyst 3550/3750系列交换机配置
管理接口 110
3.8 编辑IOS系统交换机的启动配置 112
第4章 Catalyst交换机二层接口配置与管理 115
4.1 了解Cisco交换机的接口类型 116
4.1.1 以太网接口(Ethernet Interface) 116
4.1.2 交换端口(Switch Port) 117
4.1.3 路由端口(Routed Port) 119
4.1.4 交换机虚拟接口SVI 119
4.1.5 连接接口(Connecting Interface) 120
4.1.6 Uplink端口(Uplink Port) 121
4.1.7 以太网管理端口(Ethernet
Management Port) 121
4.1.8 以太网通道端口组(EtherChannel
Port Groups) 122
4.1.9 PoE端口(Power over Ethernet Ports) 122
4.2 使用接口配置模式 124
4.2.1 接口类型和标识 124
4.2.2 配置接口的流程 126
4.2.3 配置接口范围 127
4.2.4 配置和使用接口范围宏 129
4.3 配置IOS Catalyst交换机二层接口 130
4.3.1 理解二层以太网交换 131
4.3.2 默认二层以太网接口属性 133
4.3.3 配置二层以太网接口为访问端口 134
4.3.4 配置以太网接口为二层中继端口 136
4.3.5 设置接口速率和双工模式 140
4.3.6 配置IEEE 802.3x流量控制 141
4.3.7 配置接口Auto-MDIX自动识别 142
4.3.8 配置PoE端口的电源管理模式 143
4.3.9 配置端口防反跳计时器 144
4.3.10 为接口添加描述 145
4.3.11 监控和维护接口 145
4.3.12 配置接口链路状态和中继状态事件 147
4.4 配置CDP 149
4.4.1 CDP概述 149
4.4.3 配置CDP 150
4.4.4 监控和维护CDP 152
4.5 配置LLDP和LLDP-MED协议 152
4.5.1 理解LLDP和LLDP-MED协议 152
4.5.2 配置LLDP和LLDP-MED协议 153
4.5.3 监控和维护LLDP和LLDP-MED 156
第5章 Catalyst交换机三层接口配置与管理 157
5.1 配置Cisco Catalyst交换机三层接口 158
5.1.1 理解三层接口 158
5.1.2 三层接口的基本配置 159
5.1.3 配置SVI自动状态排除 161
5.1.4 配置三层接口IP MTU 162
5.1.5 配置三层接口计数器 163
5.2 以太网通道基础 164
5.2.1 以太网通道概述 165
5.2.2 端口通道接口 167
5.2.3 端口聚合协议(PAgP) 167
5.2.4 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 168
5.2.5 负载均衡和转发方法 169
5.3 配置以太网通道 170
5.3.1 默认的以太网通道配置 170
5.3.2 以太网通道配置指南 171
5.3.3 配置二层以太网通道 172
5.3.4 配置三层以太网通道 174
5.3.5 配置以太网通道负载均衡 177
5.3.6 从以太网通道中删除接口 178
5.3.7 删除以太网通道 178
5.4 配置SNMP 179
5.4.1 理解SNMP 179
5.4.2 Catalyst交换机上的SNMP默认配置 182
5.4.3 SNMP配置指南 182
5.4.4 禁用SNMP代理 183
5.4.5 配置公共字符串 183
5.4.6 SNMP组和用户 184
5.4.7 配置SNMP通知 185
5.4.8 限制通过SNMP使用TFTP服务器 187
5.4.9 SNMP配置示例 187
5.4.10 显示SNMP状态 188
5.5 配置IP单播路由 188
5.5.1 理解IP路由 189
5.5.2 IP路由接口和基本配置步骤 190
5.5.3 配置IP地址 190
5.5.4 配置地址解析 193
5.5.5 在禁用IP路由时的路由辅助 195
5.5.6 配置广播包处理 197
5.5.7 启用IP单播路由 198
5.6 配置RIP 199
5.6.1 配置基本RIP参数 200
5.6.2 配置RIP身份认证 200
5.6.3 RIP路由汇总配置 201
5.6.4 RIP的其他配置 203
5.7 配置OSPF 204
5.7.1 OSPF概述 204
5.7.2 启用OSPF 205
5.7.3 配置OSPF接口参数 205
5.7.4 配置OSPF区域参数 206
5.7.5 配置OSPF NSSA 206
5.7.6 在OSPF区域中配置路由汇总 208
5.7.7 创建OSPF虚拟链接 208
5.7.8 产生默认路由 209
第6章 Cisco交换机堆叠配置与管理 210
6.1 理解Cisco交换机堆叠 211
6.1.1 Cisco交换机堆叠概述 211
6.1.2 Cisco交换机StackWise堆叠技术简介 214
6.1.3 Cisco交换机堆叠管理概述 215
6.1.4 Cisco交换机堆叠成员 216
6.1.5 堆叠主选举和再选举 218
6.1.6 交换机堆叠桥接ID和路由器
MAC地址 219
6.1.7 堆叠成员号 219
6.1.8 堆叠成员优先值 221
6.1.9 交换机堆叠的离线配置 222
6.1.10 硬件兼容和交换机堆叠中的
SDM模式 223
6.1.11 交换机堆叠软件兼容建议 224
6.1.12 理解自动更新和自动建议 225
6.1.13 交换机堆叠配置文件 232
6.2 配置交换机堆叠 233
6.2.1 Cisco Catalyst交换机堆叠配置情形 233
6.2.2 默认交换机堆叠配置 234
6.2.3 启用固定MAC地址 234
6.2.4 分配堆叠成员信息 235
6.3 交换机堆叠管理 237
6.3.1 通过IP地址连接交换机堆叠 237
6.3.2 通过SSH会话连接交换机堆叠 238
6.3.3 通过控制台端口或者以太网管理
端口连接交换机堆叠 238
6.3.4 连接到指定的堆叠成员 240
6.3.5 访问指定堆叠成员的CLI 240
6.3.6 显示交换机堆叠信息 241
第7章 Catalyst交换机集群配置与管理 242
7.1 Cisco交换机集群 243
7.1.1 理解Cisco交换机集群 243
7.1.2 Cisco交换机集群命令和备份命令
交换机特征 244
7.1.3 候选交换机和集群成员交换机特征 244
7.2 交换机集群规划 245
7.2.1 集群候选和成员的自动发现 245
7.2.2 HSRP和备用集群命令交换机 249
7.2.3 交换机集群的IP地址 251
7.2.4 交换机集群的主机名 251
7.2.5 交换机集群的密码 252
7.2.6 交换机集群的SNMP公共字符串 252
7.2.7 交换机集群和交换机堆叠的比较 252
7.3 Cisco交换机集群创建基础 253
7.3.1 命令交换机特性 253
7.3.2 候选交换机和成员交换机特性 255
7.4 创建Cisco交换机集群 255
7.4.1 启用命令交换机 256
7.4.2 自动发现集群候选交换机 256
7.4.3 通过CLI创建交换机集群 257
7.4.4 添加、删除成员交换机 258
7.4.5 查看交换机不能加入集群的原因 258
7.4.6 使用CLI添加成员到集群中 259
7.4.7 使用CLI删除集群成员 259
7.5 构建冗余的交换机集群 260
7.5.1 恢复不带HSRP的命令交换机 261
7.5.2 配置集群备用组 261
7.5.3 使用CLI创建一个备用组 262
7.5.4 使用CLI添加成员交换机到备用组 262
7.5.5 使用CLI从备用组中删除交换机 263
7.5.6 使用CLI从网络中删除备用组 263
7.6 管理交换机集群 264
7.6.1 访问CMS 264
7.6.2 配置集群的初始设置 265
7.6.3 保存配置改变 266
7.6.4 显示集群交换机清单 266
7.6.5 显示链接信息 266
7.6.6 改变管理VLAN 267
7.6.7 监控和配置端口 268
7.6.8 显示VLAN成员 272
7.6.9 更新集群中的交换机软件 272
7.6.10 使用CLI管理交换机集群 276
7.6.11 使用SNMP管理交换机集群 276
7.7 交换机集群配置示例 277
7.7.1 用集群管理程序创建集群 278
7.7.2 向集群添加成员 287
7.8 集群调试(debug)和查看(show)命令 290
7.8.1 show命令 290
7.8.2 debug命令输出 294
7.9 恢复失效的命令交换机 298
7.9.1 用集群成员替代失效的命令交换机 299
7.9.2 用其他交换机替代失效的命令交换机 300
第8章 Catalyst交换机VLAN/VMPS配置与管理 301
8.1 理解VLAN 302
8.1.1 VLAN概述 302
8.1.2 VLAN的划分方式 304
8.1.3 VLAN范围 306
8.1.4 VLAN端口成员模式 308
8.2 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 308
8.2.1 默认VLAN配置 309
8.2.2 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指南 309
8.2.3 IOS系统的两种VLAN配置模式 310
8.2.4 保存VLAN配置 311
8.2.5 创建或编辑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 311
8.2.6 指派静态访问端口到VLAN中 315
8.3 配置扩展范围VLAN 317
8.3.1 扩展范围VLAN配置指南 317
8.3.2 创建和编辑扩展范围VLAN 318
8.3.3 使用IOS系统内部VLAN ID创建
扩展范围VLAN 320
8.3.4 VLAN信息查看 321
8.4 理解PVLAN(私有VLAN) 322
8.4.1 PVLAN域 322
8.4.2 理解PVLAN的端口和VLAN 323
8.4.3 PVLAN端口隔离 324
8.4.4 PVLAN的IP地址架构 324
8.4.5 跨越多个交换机的PVLAN 324
8.4.6 PVLAN与其他功能的联系 325
8.5 PVLAN配置 326
8.5.1 主VLAN和从VLAN配置指南 326
8.5.2 PVLAN端口配置指南 327
8.5.3 配置PVLAN功能时对其他功能
的约束 327
8.5.4 创建PVLAN 328
8.5.5 IOS系统主、从VLAN的关联配置 331
8.5.6 配置IOS系统从VLAN到主VLAN
的三层VLAN接口镜像 332
8.5.7 配置一个二层接口作为PVLAN
主机端口 333
8.5.8 配置二层接口作为PVLAN混杂端口 334
8.5.9 IOS系统交换机PVLAN的监控 335
8.5.10 CatOS系统交换机PVLAN的管理 335
8.6 理解VMPS及配置 336
8.6.1 VMPS概述 337
8.6.2 VMPS服务器的安全模式 338
8.6.3 违规的VMPS客户机请求 339
8.6.4 VMPS配置指南 339
8.6.5 配置VMPS数据库 340
8.6.6 配置VMPS服务器 343
8.6.7 配置VMPS客户机 343
8.6.8 再次确认VLAN成员 346
8.6.9 配置再次确认时间间隔 346
8.6.10 配置重试时间间隔 347
8.6.11 改变再次确认时间间隔 348
8.6.12 改变重试次数 348
8.6.13 管理和监控VMPS 348
8.6.14 基于MAC地址的VLAN配置示例 350
第9章 Catalyst交换机VTP配置与管理 352
9.1 VTP基础 353
9.1.1 VLAN中继概述 353
9.1.2 ISL和802.1Q帧格式 354
9.1.3 中继模式配置命令 356
9.1.4 VTP概述 357
9.1.5 VTP工作模式 358
9.1.6 VTP域 359
9.1.7 VTP通告和VTP消息 359
9.1.8 VTP版本 361
9.1.9 VTP修剪 362
9.2 IOS系统交换机以太网接口中继配置 363
9.2.1 配置中继端口 364
9.2.2 定义中继端口的VLAN许可列表 364
9.2.3 改变许可修剪列表 365
9.2.4 为未打标记的通信配置本地VLAN 366
9.3 CatOS系统交换机以太网端口中继配置 366
9.3.1 配置802.1Q中继 367
9.3.2 在中继端口上定义许可的VLAN 368
9.3.3 禁止中继端口 368
9.3.4 在中继链路上禁止VLAN 1 369
9.3.5 通过千兆以太网通道配置802.1Q
中继示例 369
9.3.6 通过并行中继实现VLAN负载共享 373
9.3.7 802.1Q非协商中继配置示例 379
9.4 IOS系统交换机VTP配置 382
9.4.1 VTP配置基础 382
9.4.2 VTP的两种配置模式 384
9.4.3 VTP全局参数配置 384
9.4.4 配置VTP服务器 387
9.4.5 配置VTP客户机 389
9.4.6 设置成VTP透明模式(禁用VTP) 390
9.4.7 向VTP域中添加VTP客户机 391
9.4.8 监控VTP 392
9.5 CatOS系统交换机VTP配置 392
9.5.1 配置VTP 1和VTP 2 392
9.5.2 VTP 3基础 398
9.5.3 启用VTP 3 403
9.5.4 改变VTP 3模式 404
9.5.5 配置VTP 3密码 407
9.5.6 配置VTP 3接管 408
9.5.7 基于每端口禁止VTP 409
9.5.8 VTP 3的Show命令 409
第10章 Catalyst交换机VLAN桥接与路由配置 410
10.1 Fallback桥接配置 411
10.1.1 Fallback桥接概述 411
10.1.2 默认Fallback桥接配置 412
10.1.3 创建桥接组 413
10.1.4 调整生成树参数 414
10.1.5 调整BPDU间隔 415
10.1.6 监控和维护Fallback桥接 417
10.2 VLAN间路由及配置 417
10.2.1 理解VLAN间路由 417
10.2.2 配置VTP和VLAN 418
10.2.3 基本路由器配置 419
10.2.4 在RSM上配置VLAN间路由 420
10.2.5 在RSFC上配置VLAN间路由 421
10.2.6 在外部Cisco路由器上配置
IP VLAN间路由 422
10.2.7 在Catalyst 8510 CSR交换机式
路由器上配置VLAN间路由 422
10.3 VLAN间路由配置示例 424
10.3.1 使用RSM模块配置VLAN间
路由示例 424
10.3.2 使用RSFC配置VLAN间路由示例 427
10.3.3 使用外部Cisco 7505路由器配置
VLAN间路由 429
10.3.4 利用外部Catalyst 8510 CSR交换机
配置VLAN间路由 431
第11章 Catalyst交换机STP和 MST基础 435
11.1 理解STP 436
11.1.1 STP的由来 436
11.1.2 STP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 437
11.1.3 STP运作规则和角色选举 438
11.1.4 理解网桥ID 440
11.1.5 理解STP BPDU(网桥协议
数据单元) 442
11.1.6 理解根网桥选举 443
11.1.7 生成树拓扑结构生成原理 443
11.2 STP端口状态 444
11.2.1 STP端口状态概述 444
11.2.2 阻塞状态 445
11.2.3 侦听状态 446
11.2.4 学习状态 447
11.2.5 转发状态 447
11.2.6 禁用状态 448
11.2.7 STP工作原理解析示例 449
11.3 STP的增强特性 450
11.3.1 PortFast(端口快速) 450
11.3.2 UplinkFast(级联快速) 451
11.3.3 BackboneFast(骨干快速) 452
11.3.4 BPDU Guard(BPDU保护) 453
11.3.5 Root Guard(根保护) 454
11.3.6 Loop Guard(环路保护) 455
11.4 理解IEEE 802.1w RSTP 456
11.4.1 RSTP概述 457
11.4.2 RSTP端口角色和拓扑结构 457
11.4.3 RSTP的快速收敛原理 458
11.4.4 RSTP端口角色同步原理 460
11.4.5 RSTP BPDU格式和处理方式 460
11.4.6 RSTP拓扑结构修改原理 462
11.4.7 PVST、PVST+、Rapid-PVST和
Rapid-PVST+ 463
11.5 理解MST 463
11.5.1 MST概述 464
11.5.2 MST区域(MST Region) 465
11.5.3 IST、CST和CIST 466
11.5.4 MST跃点数 469
11.5.5 单向链路失败检测 469
11.5.6 与IEEE 802.1D STP的互操作性 469
第12章 Catalyst交换机STP/MST配置与管理 471
12.1 IOS Catalyst交换机的STP配置 472
12.1.1 默认STP配置 472
12.1.2 启用STP 472
12.1.3 启用扩展系统ID 473
12.1.4 配置根网桥 474
12.1.5 配置从根网桥 475
12.1.6 配置STP端口优先权 475
12.1.7 配置STP端口开销 476
12.1.8 配置VLAN网桥优先级值 478
12.1.9 配置hello时间 478
12.1.10 为VLAN配置转发延时 479
12.1.11 为VLAN配置最长生存时间 479
12.1.12 启用Rapid-PVST 480
12.1.13 指定链接类型 480
12.2 为IOS Catalyst交换机负载共享配置
中继端口示例 481
12.2.1 使用STP端口优先权进行负载
共享示例 481
12.2.2 使用STP路径开销共享负载示例 482
12.3 CatOS Catalyst交换机的STP配置 483
12.3.1 配置主根交换机 483
12.3.2 配置从根交换机 484
12.3.3 配置根交换机加速收敛 485
12.3.4 使用根保护阻止交换机成为根交换机 486
12.3.5 显示生成树BPDU统计信息 486
12.4 IOS系统Catalyst交换机的MST配置 486
12.4.1 默认的IOS系统MST配置 487
12.4.2 IOS系统MST配置指南和约束 487
12.4.3 指定MST区域配置和启用MST 488
12.4.4 配置MST根网桥 490
12.4.5 配置从根网桥配置 491
12.4.6 配置端口优先级 492
12.4.7 配置路径开销 492
12.4.8 交换机网桥优先级配置 493
12.4.9 Hello时间配置 494
12.4.10 转发延时配置 494
12.4.11 最大生存时间配置 494
12.4.12 最大跃点数配置 495
12.4.13 链接类型指定 495
12.4.14 显示MST配置和状态 496
12.4 CatOS系统Catalyst交换机的
MST配置 498
12.4.1 启用MST 498
12.4.2 配置MST网桥ID优先级 503
12.4.3 配置MST端口开销 503
12.4.4 配置MST端口优先级 504
12.4.5 配置MST端口实例开销 505
12.4.6 配置MST端口实例优先级 505
12.4.7 映射/取消映射VLAN到MST实例 506
12.5 STP配置示例 509
12.6 配置PortFast、BPDU Guard、
BPDU Filter和UplinkFast 513
12.6.1 启用根保护 513
12.6.2 配置PortFast 514
12.6.3 配置PortFast BPDU保护 517
12.6.4 配置PortFast BPDU过滤 519
12.6.5 配置UplinkFast 522
12.6.6 配置BackboneFast 524
12.6.7 配置环路保护(Loop Guard) 526
第13章 Cisco Catalyst交换机SPAN/RSPAN配置 529
13.1 SPAN概述 530
13.1.1 SPAN监控原理 530
13.1.2 SPAN术语 531
13.1.3 SPAN和RSPAN关键特性 533
13.1.4 本地SPAN和远程SPAN概述 535
13.1.5 本地SPAN和RSPAN会话 536
13.1.6 监控通信 537
13.2 Catalyst Express 500中的SPAN配置 537
13.3 Catalyst 2900XL/3500XL交换机的
SPAN配置 538
13.3.1 Catalyst 2900XL/3500XL交换机
SPAN配置概述 539
13.3.2 配置示例 539
13.4 Catalyst 8500交换机的SPAN配置 540
13.5 CatOS系统系列交换机上的SPAN配置 541
13.5.1 本地SPAN配置 541
13.5.2 在中继端口上执行本地SPAN 544
13.5.3 创建多个并发本地SPAN会话 546
13.5.4 远程SPAN配置 547
13.5.5 功能汇总和限制 550
13.6 低端IOS系统交换机上的SPAN配置 550
13.6.1 Catalyst 2940/2950/2955交换机的
SPAN配置 551
13.6.2 Catalyst 2950/2955交换机的
RSPAN配置 553
13.6.3 Catalyst 2970交换机的SPAN配置 556
13.6.4 Catalyst 2970交换机的RSPAN配置 560
13.6.5 Catalyst 2960交换机的SPAN配置 566
13.6.6 Catalyst 3550交换机的SPAN配置 569
13.6.7 Catalyst 3550交换机的RSPAN配置 573
13.7 IOS系统Catalyst 4500/4000/6500/6000
系列交换机上的SPAN配置 577
13.7.1 IOS系统Catalyst 4500/4000系列
交换机的SPAN配置 577
13.7.2 IOS系统Catalyst 4500/4000系列
交换机的RSPAN配置 581
13.7.3 IOS系统Catalyst 6500/6000系列
交换机本地SPAN和RSPAN配置 585
第14章 Catalyst交换机ACL配置与管理 589
14.1 Cisco ACL基础 590
14.1.1 ACL概述 590
14.1.2 为什么需要配置ACL 591
14.1.3 什么时候配置ACL 591
14.1.4 ACL在软件和硬件中的支持 592
14.1.5 Catalyst交换机对ACL的支持 592
14.2 Cisco ACL配置原则和经验 594
14.3 基于列表号的Cisco标准IP ACL
及配置 595
14.3.1 基于列表号的Cisco标准IP ACL
语法 595
14.3.2 基于列表号的Cisco标准IP ACL
配置示例 598
14.4 基于列表号的Cisco扩展IP ACL
及配置 600
14.4.1 基于列表号的Cisco扩展IP ACL
语法格式 600
14.4.2 基于列表号的Cisco扩展IP ACL
配置示例 601
14.5 基于名称的Cisco ACL及配置 603
14.5.1 Cisco基于名称的ACL的语法格式 603
14.5.2 基于名称的IP ACL的配置步骤 604
14.5.3 基于名称的扩展MAC ACL的
配置步骤 605
14.5.4 应用基于名称的ACL到二层接口
或端口通道上 606
14.5.5 Cisco基于名称的ACL配置示例 607
14.6 Cisco基于时间的ACL及配置 608
14.6.1 Cisco基于时间的ACL语法格式 608
14.6.2 Cisco基于时间的ACL配置示例 609
14.7 Cisco VACL及配置 611
14.7.1 VACL简介 611
14.7.2 创建或修改VACL 613
14.7.3 删除VACL 615
14.7.4 应用VACL到VLAN中 616
14.7.5 检验VACL配置 617
14.7.6 显示和清除VACL统计 617
14.7.7 Cisco交换机VLAN映射的创建或
删除配置 617
14.7.8 Cisco交换机的VLAN映射应用 619
14.8 Cisco基于端口的ACL 621
14.8.1 Cisco基于端口的ACL配置步骤 621
14.8.2 创建PACL 622
14.8.3 应用ACL到二层接口上 623
14.8.4 使用与VLAN映射和RACL结合
的PACL 624
14.9 IP ACL配置综合示例 625
14.10 Cisco IP ACL的注释功能 626
第二篇 H3C交换机配置
第15章 H3C交换机配置基础 628
15.1 H3C以太网交换机CLI 629
15.1.1 H3C以太网交换机CLI级别和
用户级别 629
15.1.2 设置命令级别 630
15.1.3 切换用户级别的方法与配置示例 631
15.2 H3C以太网交换机命令行视图 634
15.3 H3C以太网交换机CLI命令特性 636
15.3.1 CLI在线帮助 636
15.3.2 CLI显示特性 637
15.3.3 历史命令记录功能 638
15.3.4 命令行错误信息 638
15.3.5 命令行编辑功能 638
15.4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登录基础 639
15.4.1 交换机登录用户界面 639
15.4.2 交换机用户界面编号 639
15.5 H3C交换机通过Console端口进行的
本地登录 641
15.5.1 通过Console端口进行本地
登录简介 642
15.5.2 Console端口登录方式的属性配置 643
15.5.3 认证方式为None时Console端口
登录方式的配置 644
15.5.4 认证方式为Password时Console
端口登录方式的配置 647
15.5.5 认证方式为Scheme时Console
端口登录方式的配置 649
15.6 H3C以太网交换机通过Telnet进行登录 651
15.6.1 Telnet登录方式的通用属性配置 651
15.6.2 不同认证方式下Telnet登录方式
的配置 652
15.6.3 认证方式为None时Telnet登录方式
的配置 652
15.6.4 认证方式为Password时Telnet登录
方式的配置 653
15.6.5 认证方式为Scheme时Telnet登录
方式的配置 655
15.7 H3C以太网交换机Telnet配置环境搭建 657
15.7.1 通过终端Telnet到以太网交换机 657
15.7.2 通过以太网交换机Telnet到以太网
交换机 658
15.8 通过Web网管登录 659
15.8.1 Web配置环境搭建 659
15.8.2 Web登录方式基本管理 660
第16章 H3C交换机接口配置与管理 661
16.1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配置 662
16.1.1 Combo口配置 662
16.1.2 以太网端口基本配置 663
16.1.3 配置以太网端口的流量控制功能 665
16.1.4 限制端口流量 665
16.1.5 配置以太网端口环回测试功能 667
16.1.6 配置以太网端口进行环回监测 668
16.1.7 配置端口组 669
16.1.8 配置以太网端口统计信息的
时间间隔 670
16.1.9 配置允许长帧通过以太网端口 671
16.1.10 检测以太网端口的连接电缆 671
16.1.11 将某些端口的配置拷贝到其他端口 672
16.2 H3C交换机的以太网端口显示和维护 673
16.3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隔离配置 678
16.3.1 配置端口隔离 679
16.3.2 端口隔离配置显示 682
16.3.3 端口隔离典型配置综合示例 682
16.4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汇聚 684
16.4.1 LACP协议简介 685
16.4.2 端口汇聚的分类 685
16.4.3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汇聚组 687
16.4.4 配置手工汇聚组 687
16.4.5 配置静态LACP汇聚组 689
16.4.6 配置动态LACP汇聚组 691
16.4.7 端口汇聚配置显示和调试 692
16.4.8 端口汇聚配置示例 694
16.5 H3C交换机的端口绑定配置 695
16.5.1 端口绑定配置 695
16.5.2 端口绑定配置显示 696
16.5.3 端口绑定配置示例 696
16.6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镜像配置 697
16.6.1 端口镜像简介 697
16.6.2 本地端口镜像配置 698
16.6.3 远程端口镜像配置 701
16.7 H3C以太网交换机MAC地址转发表管理 706
16.7.1 交换机的MAC地址学习 707
16.7.2 MAC地址表项的分类与特点 708
16.7.3 MAC地址转发表管理配置 709
16.7.4 MAC地址转发表管理典型配置举例 715
16.8 IP地址配置 716
16.8.1 手动配置接口的IP地址 716
16.8.2 IP地址配置举例 717
16.8.3 IP地址的显示和维护 718
第17章 H3C交换机连接配置与管理 721
17.1 H3C IRF技术与配置 722
17.1.1 IRF简介 722
17.1.2 IRF的工作原理 724
17.1.3 IRF自动堆叠 725
17.1.4 IRF的技术优势 725
17.1.5 Fabric端口对端检测特性 726
17.2 IRF Fabric配置 728
17.2.1 配置交换机的Fabric端口 728
17.2.2 配置交换机的Unit ID 729
17.2.3 配置交换机的Unit Name 732
17.2.4 配置IRF Fabric的Fabric Name 733
17.2.5 配置交换机的IRF自动堆叠功能 733
17.2.6 IRF Fabric配置显示和维护 734
17.2.7 IRF Fabric配置示例 736
17.3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集群配置与管理 737
17.3.1 H3C以太网交换机集群管理简介 737
17.3.2 HGMP V2协议简介 738
17.3.3 交换机在集群中的角色 740
17.3.4 启用全局系统和端口NDP配置 741
17.3.5 配置NDP参数 742
17.3.6 启用全局系统和端口NTDP 742
17.3.7 配置NTDP参数 743
17.3.8 启用集群功能配置 744
17.3.9 H3C交换机集群参数配置 745
17.3.10 H3C交换机集群内外交互配置 749
17.3.11 集群管理网管接口配置 750
17.3.12 成员交换机访问集群FTP/TFTP
服务器的配置 750
17.3.13 H3C交换机集群内的操作 751
17.3.14 H3C交换机集群管理显示和维护 754
17.3.15 H3C交换机集群管理配置示例 760
第18章 H3C交换机VLAN配置与管理 763
18.1 H3C交换机VLAN配置基础 764
18.1.1 VLAN的创建、标识和显示配置 764
18.1.2 配置VLAN接口基本属性 766
18.1.3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VLAN
显示和维护 767
18.2 H3C交换机基于端口的VLAN配置 772
18.2.1 基于端口的VLAN简介 772
18.2.2 把Access端口添加到VLAN中 773
18.2.3 把Trunk端口添加到VLAN中 774
18.2.4 把Hybrid端口添加到VLAN中 776
18.2.5 配置端口的默认VLAN 777
18.2.6 基于端口VLAN的配置示例 777
18.3 H3C交换机基于协议的VLAN配置 779
18.3.1 H3C交换机基于协议的VLAN简介 779
18.3.2 基于协议的VLAN配置 780
18.3.3 基于协议VLAN的配置示例 783
18.4 H3C交换机基于IP子网的VLAN配置 785
18.5 H3C交换机基于MAC地址的
VLAN配置 786
18.5.1 基于MAC地址VLAN的实现机制 786
18.5.2 基于MAC地址VLAN的配置 787
18.6 Isolate-user-vlan及配置 788
18.6.1 Isolate-user-vlan简介 789
18.6.2 Isolate-user-vlan配置同步 790
18.6.3 Isolate-user-vlan的MAC地址同步 791
18.6.4 配置Isolate-user-vlan 792
18.6.5 Isolate-user-vlan典型配置举例 793
18.7 GVRP VLAN的配置与应用 794
18.7.1 GARP协议结构 795
18.7.2 GARP消息属性和报文结构 796
18.7.3 GVRP功能配置 796
18.7.4 配置GARP定时器 798
18.7.5 GVRP显示和维护 799
18.7.6 GVRP典型配置示例 801
第19章 H3C交换机ACL配置与管理 805
19.1 H3C以太网交换机上的ACL基础 806
19.1.1 H3C以太网交换机上的ACL分类
和命名规则 806
19.1.2 ACL的规则匹配顺序 807
19.1.3 ACL步长和生效时间段 808
19.1.4 IPv4 ACL对分片报文的处理 809
19.2 H3C以太网交换机上的ACL配置 809
19.2.1 配置时间段 809
19.2.2 基本ACL配置 811
19.2.3 高级ACL配置 814
19.2.4 二层ACL配置 817
19.2.5 用户自定义ACL配置 819
19.3 在端口上应用ACL 821
19.4 在VLAN上应用ACL 825
19.5 ACL复制 826
19.6 ACL显示和维护 826
19.7 ACL典型配置示例 828
19.7.1 S7500系列交换机的基本ACL典型
配置示例 828
19.7.2 S7500系列交换机的高级ACL
配置示例 829
19.7.3 S7500系列交换机的二层ACL
配置示例 829
19.7.4 S7500系列交换机的用户自定义
ACL配置示例 830
19.7.5 S3600&S5510系列交换机的用户
自定义ACL配置 830
第20章 H3C交换机静态路由配置 833
20.1 IP路由和静态路由基础 834
20.1.1 路由表 834
20.1.2 静态路由概述 835
20.2 H3C S3610&S5510系列交换机的静态
路由配置 836
20.2.1 静态路由配置 837
20.2.2 静态路由显示和维护 839
20.2.3 静态路由典型配置示例 842
20.3 H3C S5600系列交换机的静态路由配置 843
20.3.1 配置静态路由 844
20.3.2 静态路由显示和维护 845
20.3.3 静态路由典型配置示例 845
20.4 H3C S7500系列交换机的静态路由配置 846
20.4.1 配置静态路由 846
20.4.2 路由表显示 847
20.4.3 静态路由典型配置示例 854
20.5 H3C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静态路由配置 855
20.5.1 配置静态路由 855
20.5.2 静态路由显示和维护 856
20.5.3 静态路由典型配置示例 857
第21章 H3C交换机动态路由配置 859
21.1 动态路由协议 860
21.1.1 动态路由协议概述 860
21.1.2 RIP协议概述 861
21.1.3 OSPF协议概述 863
21.1.4 OSPF的网络类型 865
21.1.5 OSPF协议的基本路由计算原理 865
21.1.6 DR、BDR和OSPF报文类型 866
21.2 H3C S3610和S5510系列交换机的
RIP配置 868
21.2.1 S3610&S5510系列交换机RIP的
基本功能配置 868
21.2.2 配置RIP路由特性 872
21.2.3 调整和优化RIP网络 877
21.2.4 S3610&S5510系列交换机的RIP
显示和维护 881
21.2.5 S3610&S5510系列交换机的典型
RIP配置示例 885
21.3 H3C S5600和S7500系列交换机的
RIP配置 886
21.3.1 配置RIP的基本功能 886
21.3.2 控制RIP的路由信息 887
21.3.3 调整和优化RIP网络 890
21.3.4 S5600&S7500系列交换机的RIP
显示和维护 892
21.3.5 S5600&S7500系列交换机的典型
RIP配置示例 893
21.4 H3C系列交换机的OSPF基本功能配置 894
21.4.1 S3610和S5510系列的OSPF基本
功能配置 896
21.4.2 S5600和S7500系列交换机中的
OSPF基本功能配置 897
21.5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OSPF区域
特性配置 898
21.5.1 S3610和S5510系列交换机的
OSPF区域特性配置 899
21.5.2 S5600和S7500系列交换机的
OSPF区域特性配置 901
21.6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OSPF网络
类型配置 901
21.6.1 OSPF接口的网络类型配置 902
21.6.2 配置NBMA网络的邻居 903
21.6.3 配置OSPF接口的DR优先级 903
21.7 H3C以太网交换机系列的OSPF路由
信息控制配置 904
21.7.1 配置OSPF路由聚合 904
21.7.2 配置OSPF对接收的路由进行过滤 905
21.7.3 配置OSPF的链路开销 906
21.7.4 配置OSPF支持的路由最大数目 907
21.7.5 配置OSPF最大等价路由条数 907
21.7.6 配置OSPF协议的优先级 908
21.7.7 配置OSPF引入外部路由 908
21.8 配置OSPF网络调整优化 912
21.8.1 配置OSPF报文定时器 912
21.8.2 配置接口传送LSA的延迟时间 915
21.8.3 配置SPF计算时间间隔 915
21.8.4 配置LSA重复到达的最小时间间隔 916
21.8.5 配置LSA重新生成的时间间隔 916
21.8.6 禁止接口发送OSPF报文 917
21.8.7 配置Stub路由器 918
21.8.8 配置OSPF验证 919
21.8.9 配置DD报文中的MTU 920
21.8.10 配置记录OSPF邻居状态
变化功能 921